当前位置:首页 - 行业资讯 - 精品展示
园林植保2017年第五期
上传时间:2017-06-02 浏览次数:3939次

 

近年来白蜡蚧在我省发生点位很普遍,发生程度也很重,尤其对水蜡绿篱和白蜡、花曲柳等危害严重,甚至被称为水蜡的“癌症”,可见其作为园林害虫的危害性和顽固性。

本期专题介绍白蜡蚧的形态特征、生活史和习性等,以使大家更加了解其发生及防治知识,做好该害虫的防控。

目前,正是白蜡蚧对药剂抗性差的若虫期,此时正确合理施药,将取得较好防治效果。

【寄主】主要为害白蜡、花曲柳、水曲柳、水蜡、丁香。

【形态特征】雌成虫体受精前背部隆起,形似蚌壳,受精后体显著膨胀成半球,长约10mm,高7-8mm,亦有更大者;活体背面黄褐、淡红褐至红褐色,上面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,覆盖一层极薄的白色蜡层,腹面黄绿色,产卵后虫体近球形,体壁硬,暗褐、红褐、棕褐或褐色,光亮,黑斑大而不显,腹面膜质柔软、平坦或内陷;触角6节;气门大,气门刺多根;背刺和缘刺锥状,缘刺排成1列;尾裂深,肛板外角呈弧形,后角外侧有毛3根;大杯状腺在腹面集成亚 缘带,小杯状腺在背面散生,多格腺分布在腹面中区。雄成虫体黄褐色,长约2mm,翅一对,翅展约5mm,近于透明,具虹彩闪光;头淡褐至褐色,触角丝状,10节;腹部灰褐色,末端有白蜡长丝2根。卵长卵圆形,长约0.4mm,雌性红褐色,雄性淡黄色。若虫初孵雌体扁卵形,红褐色;初孵雄体长卵形,淡黄色,腹末有细长蜡毛2条;2龄雌若虫体卵形,长约 1mm,淡黄绿色,背部微隆起,中脊灰白色;2龄雄若虫体阔卵圆形,长约0.8mm,淡黄褐色,体背中脊隆起。蛹体长约2.4mm,黄褐色,眼点暗紫色。

【生活史及习性】一年发生一代。早春,随着寄主植物树液流动、萌芽,白蜡蚧越冬雌成虫开始取食、生长、变大,陆续在雌成虫母壳外产生分泌物,出现“吊糖”,白蜡蚧母壳外部开始膨大变软,内部受精卵开始发育。一般5月下旬, 最早发育的虫卵开始孵化,初孵若虫期能持续一个多月,陆续孵化出来的雌若虫离开母壳后,先沿枝干爬行一段时间称为“游杆”阶段,然后转入叶片危害成为“定叶”,雄若虫一般不游杆直接定叶然后进入定杆期。一龄雄若虫定叶后,体背出现白色蜡丝,定叶半个月左右蜕皮变成2龄若虫爬到枝条上定杆,以口器插入枝条中,几天后虫体上布满白色蜡丝,虫体被包在蜡层之中,蜡层随若虫取食逐渐增厚,10多天的时间枝条就会变成白色蜡棒,直至8月上旬雄若虫蜕皮变为前蛹而不再泌蜡。9月中下旬雄成虫羽化,飞离蜡棒,与由2龄雌若虫直接定杆的雌成虫交配不久即死亡,留下受精雌成虫和已无虫体的白蜡棒在杆上越冬。值得注意的是枝叶茂密导致少光特别利于白蜡蚧的传播,也是其特性之一。

【防治】抓住其若虫爬行期和越冬固定期防治,是用药防治和人工防治该害虫的最好时期。

若虫爬行期,在正常年份,我市集中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,此期向受害植物全面喷洒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,间隔5~7天喷1次,在若虫期喷洒3~4次,要求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,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。越冬固定期,由10月末至翌年3月末,此时蚧体一直固定在枝杆上越冬。利用该蚧虫虫体固定在枝条上不动的习性,采取人工刮除虫体防治方法,提倡早刮早防治。

上一篇:园林植保2017年第四期
下一篇:园林植保2017年第六期
首页 / 协会简介 / 协会动态 / 行业资讯 / 发展研究 / 政策法规 / 协作交流 / 数据平台
版权所有:辽宁省风景园林协会 备案号::辽ICP备11018775号-1 技术支持:沈阳云计算
版权所有:辽宁省风景园林协会
备案号:辽ICP备11018775号-1
技术支持:沈阳云计算